
什麼時候是需要放下與臣服的時候呢?
通常一個人被提醒需要放下的時候,往往就是抓得太緊而不自知的時候。
要承認自己太執著似乎不那麼容易,我發現這有個明顯的指標可做為辨認,那就是觀察自己此刻是不是在受苦的狀態。
受苦不一定真的很痛苦,而是感到壓力沉重、沮喪、忿怒、焦慮、不安、忌妒、批判…等等這些讓人不好受的心理狀態。
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我們釋放固執的能量狀態,不再透過記憶的遮色片,去看待此刻的生活呢?
這集podcast中我整理了四種常見的關於放下的主題,以及轉化方法。
通常一個人被提醒需要放下的時候,往往就是自己抓得太緊而不自知的時候。
放下與臣服的反面,是執著與控制。 要辨認出一個顯性控制慾強的人應該不難。
他希望事情照著計劃進行,不希望橫生枝節,發生變化。他希望凡事都照著他想要的方式做,甚至會不惜用情感勒索來控制別人。當事情不受控、不合期待的時候,就會很生氣、焦慮…
但是要發現自己的隱性控制慾,似乎不那麼容易認清。大部份的人都不覺得自己有這個狀況。或者應該說,在這個狀態中的人,大都不自覺。
要放下什麼? 我早就放下了,事情都過去了。要臣服什麼? 臣服誰? 為什麼啊,憑什麼?
我發現這有個明顯的指標可做為辨認,就是觀察自己此刻是不是在受苦的狀態。
受苦不一定真的身心很痛苦,而是感到壓力沉重、沮喪、忿怒、焦慮、不安、忌妒、批判…等等這些讓人不好受的心理狀態。
如果你在生活中會不時陷入這些狀況,我會建議你在靜心時問問自己,此刻不想面對的是什麼? 哪個回憶、過去的經驗、感情,還在陰魂不散地影響你的思考與行為?
回應前面的問題。關於臣服是要臣服什麼? 臣服誰? 又憑什麼要我臣服呢?
我會說,臣服並不是要服從於某個外在權威。一旦以為是這樣,便是把心思轉向外求,或是陷入不服氣的反抗。然而愈抗拒,愈會重複強化那個讓你不舒服的感受。
黃金世紀的臣服,是臣服於你的心。接納此刻的狀態,即使你不那麼滿意。接納你的情緒感受給你的提醒。臣服於你的內在智慧與高我,以及一切萬有的源頭。
這些,通常,大多人會選擇忽略的部份。
你不接納你的感受,你覺得怎麼可以這麼想,這樣「不好」、不靈性、不道德、不識大體、不理性、不符合理想的形象。……各種反駁。於是把情緒感受壓抑下來,不去理會。
你假裝沒聽到內在微小的聲音,不想去行動。因為那樣不安全、自找麻煩、需要面對不想面對的人事物。你選擇一再忽略這一閃而逝的靈感與直覺,找到各種反駁的理由。即使內在深處知道,或許這值得一試。
你選擇依循頭腦中的恐懼,選擇看似好走的途徑。你選擇忽視你的心,因為心沒有道理,而邏輯分析、慣例、大多數人和權威的選擇,比較可信。
這些大多人會選擇忽略的部份,其實是你的一部份。如果選擇乎略,那麼你選擇忽略的,其實是你自己。
今天我想舉幾個最常見的,也是每個人都需要的,關於放下的主題。或許你會從中有些共鳴,或延伸的想法。
第一個最普遍的是,放下過去的經驗。
通常痛苦的經驗比美好的經驗影響來得大,一朝被蛇咬,從此可能對蛇和草繩都有心理陰影。過去被背叛,如果在心裡還未化解,可能一路影響你對人的信任。
有些人把創傷當作護身符一樣別在身上,因為我曾經被傷害了,曾經別人對我做了過份的事,所以我現在沒辦法……,所以我才會……
如果一再把創傷做為合理化行為的藉口,不願意改變的理由,很有可能已陷入受害者思維。認為都是別人的錯,強調委屈,想讓自己值得同情,但渾然不覺,就是這種思維,把自己釘在過去,走不出去。也許以前傷害你的是別人,但持續一直在傷害你,阻礙你往前進的,是自己。
我不是不同理創傷經驗,有些經驗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穿越,但我想強調的是,過去讓我們留下傷疤的經驗中,一定有給予我們的禮物與教導。過去經驗的事件不能改變,我們能夠改變的是,現在此刻,如何去面對這個經驗,如何重新去感覺。
然而也有些創傷是無意識的,從過去世影響到現在的,因為這個經驗而形成了某種信念,因為下意識地逃避這個創傷,於是在人生每次遇到類似狀況時,總是選擇躲開,不知道為什麼,但感覺處在一個不斷繞圈的狀態。
從另一方向來說,那些我們不願意放手的,可能滿足了內在的某個需求,比如安全感,比如,如此就可以不用去面對內在的狀態,比如,想藉此去影響或控制某些人...
一旦願意面對與承認,就展開了重要的第一步。
轉化的方法來自於,你對於改變的意願。你受夠了,你願意正視它,願意重新看待,願意改變觀點,找方法幫助你放下。